半岛电竞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半岛电竞网站 > 行业新闻

半岛电竞网站

难忘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发布日期: 2024-09-18 来源:行业新闻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提到“三八”企业,尤其是兵团第一个大型棉纺织联合企业——八一棉纺织厂,人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和难忘。

  兵团人与“八一”有缘,兵团人不穿军装、不拿军饷,八一军徽在心间。石河子市有2条著名的防风林,位于城市东西两端.与西防风林一路之隔,便是这座城市的西工业区。上世纪60年代,这里诞生了兵团第一批工业公司,它们大多以八一命名,如八一毛纺织厂、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织厂.曾经,它们被简称为三八企业,频繁出现在各种报告和新闻媒体报道中,它们曾经是这座城市乃至兵团工业的支柱和骄傲。一方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织厂和八一制糖厂,曾是石河子的骄傲,这里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榨出了新疆第一块方糖,承载着兵团广大干部群众难忘的记忆。另一方面,行业有起伏、企业有兴衰,这几家工厂在上世纪末相继陷入困境、破产重组。

  新疆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简称八棉)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筹建的,是兵团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轻纺工业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石河子发展国民经济的骨干企业之一。八一棉纺织厂于1958年开始筹备,当年8月17日动工新建,1960年8月1日开工试产。八一棉纺织厂的建成,为把石河子建设成新疆的纺织基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八棉是个大型的现代化棉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下设一纺、一织、二坊、二织、印染、机动六大工场,基本生产工场分纺、织、印染三大部分。

  石河子在解放初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苇湖荒滩。部队初进荒原,生产工具严重缺乏,连国家调拨来的小麦、菜籽等给养都无法加工。当时,驻垦区的26师(现兵团农八师)广大指战员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开展了种子加工、农副业生产。1951年8月,农八师在南山开采了年产2万吨的煤窑,从那时起,垦区才陆续建了一些小型工业企业。

  玛河流域地处高纬地区,历史上没有种过棉花。1950年,兵团首次在被称为“植棉禁区”的北纬45°11′的玛纳斯地区试种棉花,并获得成功。1953年,在苏联专家迪托夫的具体指导下,农八师取得闻名全国的2万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超50公斤的大面积丰产后,棉花种植培养面积逐年扩大,为发展棉纺织工业奠定了基础。1955年,农七师、农八师在玛纳斯河流域种植的8.2万亩棉花,创造了全国大面积棉花丰产的纪录。

  1956至1957年,农垦部指示兵团先后派刘学佛等植棉能手和八一农学院的技术人员21人,分成4个组分赴河南、河北、江苏、甘肃等省推广先进植棉经验。农业部还组织13个省和华北、华东、西北三大区农业科学技术所植棉干部来兵团考察、学习。

  根据兵团党委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确立石河子为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植棉基地之一。兵团党委决定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石河子建设一座20万锭规模的纺织印染联合厂,由农八师负责在规划期内建设完成,分期投入生产。

  1956年,由国家计委牵头,石油工业部、纺织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及自治区有关部门参加的中央联合选厂组到石河子选择厂址,拟在石河子规划安排炼油、机械、纺织、制糖、发电等14个厂址。1958年1月,根据兵团对石河子城区规划的要求,确定城西为工业区。城西有靠近原料基地、协作条件好的优势。最终,确定八一棉纺厂厂址在距市中心两公里、糖厂之北、乌伊公路之南的三李庄地区。

  在选择八一棉纺织厂厂址的同时,建厂的筹备工作随之展开。1958年8月,八一棉纺厂筹建处成立,下设办公室、计划组、财务组、技术组、人事组、供应组和保卫组。同时,兵团党委任命农八师副政委晋怀荣兼任八一棉纺厂厂长和政委。1960年4月,经兵团党委批准,设立八一棉纺厂委员会。

  1958年8月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纺字(58)第0094号批文,批准了由兵团建设工程处研拟的《八一棉纺厂初步设计说明书》(代初步设计),并指示,工艺由自治区七一棉纺织厂协助八一棉纺厂筹建处解决,土建及辅助设计由兵团工程处负责。

  石河子农八师垦区,在兵团党委正确领导下,经过八年的缔造经营,已成为北疆的粮棉基地,纺织原料资源丰富,至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皮棉生产可达6万余吨,约可供40万以上纱锭之需;羊毛年产达6千余吨,约可供15000锭之需,纺织工业大可发展。加之地区气候温湿适宜、地势平坦、地质优良、地下水源丰富、水质清澈透明、无硬度,不含铁。电源由新建的红山嘴及油炼厂供应。据了解,这两个电站于1959年三、四季度分别投入生产,供电可获保证。燃料由红沟煤矿供应,兰新铁路通车后,可辅轨运输,煤价成本低于乌鲁木齐。因此,兵团在“二五”期间,重点在石河子建纺织工业,为第三个五年计划内兵团各垦区纺织工业遍地开花,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上级精神及地区资源情况,初步拟定农八师石河子棉纺织印染联合厂规划期内建筑计划如下:建设总规模,遵照张仲瀚副政委1958年7月15日的会议指示,棉纺织厂规划期的三个分厂从1958年起至1961年,分期建设。规划在石河子分三期建设一个拥有20万纱锭、5516台布机及年可加工棉布150万匹印染设备的棉纺织印染针织联合企业。其中,第一纺织全能厂(第一期工程)先建5万纱锭、2016台布机;第二棉纺织印染联合厂建纺锭7万枚、布机2700台,印染加工年产150万匹;第三棉纺织厂建3万全能、5万单纱(附针织)计纺锭8万枚、布机800台。

  1958年8月17日,八一棉纺厂举行了开工典礼。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政委张仲瀚等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挥镐破土。自此,八一棉纺厂(简称“八棉厂”)全方面进入第一期工程的建设时期。

  八棉厂“三期工程,三年完成”的建厂规划,由于受兵团财源物资不足,又逢三年困难时期,不仅第二、第三期工程没办法实现,就连第一期工程也处于下马的边缘。兵团各级党委针对这一严重局势,自筹资金,说干就干。八棉厂党委采取“少花钱、早生产、边基建、边安装、边生产,以生产保基建”的建设方针,以确保第一期工程全面投产。

  从破土动工兴建到1959年上半年,八棉厂基建正处于施工高潮中。本来就未被列入国家计划的八棉厂,不但资金无源,国家连设备都不供应。于是,当时兵团向中纺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反复申明两点:一是八棉厂建设全部投资由兵团自筹解决,不要国家一分钱;二是目前基建厂房已封顶,如下马损失太大。就这样,一边千方百计地克服重重困难加紧施工,一边积极向上反映,主动争取,八棉厂经受住了全国性大批工程调整、下马时期的严峻考验,赢得了中纺部的支持,并将八棉厂工程列入了国家计划,批准提供5万纱锭的配套设备。于是,各种设备于1960年7月陆续到厂。

  “三边”(边基建、边安装、边生产)时期,八棉厂和实施工程单位领导及全体职工一起努力,克服了无数困难。在供应无源、基建停工待料的情况下,经与实施工程单位研究,八棉厂决定采用“代用品”的方式保证正常施工:将厂房用的泡沫水泥砖,改为砖空半坪锯屑;厂房的天窗、钢窗改用木窗。仅此两项,共节约钢材17吨、水泥110吨。

  1960年第三季度,八棉厂生产车间陆续开始调整试生产。8月1日,纺出了第一批纱;9月20日,织出了第一批布。到1961年底,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l008台布机全面投产。当年共生产棉纱3943.78吨、棉布1634.19万米。

  “三边”时期,职工的衣、食、住、行都较困难。“粮食不够瓜菜代”。八棉厂党委发动职工利用厂区的空闲地种菜养猪,以战胜困难时期。食堂是用树木芦苇搭成的简易工棚,职工一般都在露天就餐。大部分职工居住在帐篷、仓库里,直到1961年才分期分批迁居集体宿舍楼。

  1961年底,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生产规模纱锭50752枚、布机1008台,总投资2562.82万元。厂区占地面积292460平方米,其中,生活区占地330.736平方米。

  从1960年8月1日开工试产,到1961年底全面投产,八棉厂总产值达2163.1万元,共生产棉纱4694吨、棉布1725.6万米,上缴利税528.47万元。至此,八棉厂第一期工程终于在认真贯彻执行“三边”建设方针的过程中基本完成。

  新疆石河子八棉纺织有限公司(原新疆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建设于1958年,是国有大型纺织企业。经过60多年的风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提到八一棉纺织厂,人们的心情依旧无比激动。

  1960年7月,八棉厂党委号召全体职工向“八一”献礼,要求必须在8月1日开工生产。

  在主厂房尚未竣工的情况下,由八棉厂组织的安装队已先期投入设施安装。前纺车间的职工为了不拖兄弟车间的后腿,吃、住在车间,三天三夜不下火线搞安装;清花车间的保全工们加紧安装清花机,甚至用手扒棉…在安装G142型浆纱机时,技术人员发现该机是第一批试制的新机,设计上还存在缺陷。为此,八棉厂党委决定,边安装、边试验、边改进。设备安装好后,累计改过的部位多达17处。在安装机电设施时,因缺少低压配电盘,技术人员大胆制作,结果不但制作成功,解决了当时的核心问题,而且还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在锅炉尚未建成,不能供汽,浆纱不好烘干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大胆设计,只用一个多月时间便制成了一台简易的小锅炉,解决了浆纱供汽问题,顺利地织出了布。

  终于在“八一”这一天,八棉厂一条线万纱锭投入正常运作,日产棉纱6件。在石河子这片古老的荒漠上开天辟地响起了悦耳的纺车声。

  随着试生产规模一天天扩大,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寒冷。一入冬,各车间温度都在零度以下,三九天常常降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全厂只好采用生火炉加温的方法。加油工加油时,加着加着,油结成了冰,需要到炉子上烤化了再加。成品车间因机器转速低,机器散热量小,因此温度比别的车间更低。有的验布工冻得直发抖,个别有遗尿症的女工裤子上的尿水结成了冰,皮肉都被磨破了,但她们仍照常坚守岗位,认真验布,没有人叫一声苦。建厂初期,棉布疵点较多,加上当时验布工技术不熟练,当班的布验不完,造成布辊积压,需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加班两小时。可验布机就那么几台,只够当班的使用。于是,她们就用木凳把布辊架起来,用手拉着验。连续一二年布辊积压的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就连当时一些过惯城市生活的男女青年,虽身临艰难困苦,但一个个都是有说有笑的,哪儿有他们,哪儿就有歌声。全体职工共同怀着一个崇高的信念:为边疆人民造福,再苦再累也不怕。

  1960年底,全厂一条龙的生产线初具规模,分清花车间、前纺车间、细纱车间、准备车间、织布车间和成品车间。厂房没有结顶,大部分门窗不全,车间温度冬季降到零下10摄氏度,夏季高达35摄氏度以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八棉厂职工坚持了两个年度的生产,并且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的生产计划。

首页 电话咨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