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海边“拾荒”捧回国际大奖
行进中国|海边“拾荒”捧回国际大奖发布日期: 2025-06-18 来源:半岛电竞体育
下午5点多,浙江省台州温岭市石塘镇,潮水退去,海滩上露出不少贝壳、海螺,还有刺眼的塑料袋、塑料瓶。
身穿蓝色马甲的陈家信打开胸前的可视记录仪,拿起长柄钳快步向前。“我们有规定,必须在海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收集垃圾,这个是用来定位和记录行动轨迹的。”只见他麻利地将塑料垃圾拾起,装进身后的回收袋中。
一个小时后,陈家信收拾好工具,背起塞得满满的回收袋,向不远处的箬山“小蓝之家”垃圾回收站点走去。
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浙江是海洋大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任务重、压力大。
2022年,浙江省提出“蓝色循环”概念,并将台州市作为全省唯一试点。作为“蓝色循环”首创地,台州市椒江区积极探索海洋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道路。
“‘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项目中的收集管理站点,主要负责废弃物的统一回收、分类、打包,旨在破解海洋塑料废弃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介绍。
“像这些塑料垃圾,‘小蓝之家’给我们的回收价是两块五一斤,远高于市场价,平均一个月下来能赚一两千块钱。”今年65岁的陈家信干的是保洁工作,2023年,他加入“小蓝之家”,工作之余靠捡拾海洋垃圾有了份新收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尝到甜头。
如今,“蓝色循环”吸引更多人参与,除了沿海居民,不少渔民满载回港后,也会将收集的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
回收来的垃圾去往何处、如何来处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小蓝之家”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回收的海洋垃圾进行再利用。
每隔一段时间,蓝景科技海塑执行专员毛宁涛都会来到箬山“小蓝之家”,他和记者说,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经过压缩破碎之后,会被送到造粒工厂制作成塑料粒子,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塑料产品。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制造企业主动肩负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使命,愿意优先选用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但海洋塑料难溯源的问题仍让不少企业心存顾虑。
在台州市椒江区蓝色循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雨伞、手机壳、跑鞋、编织袋等各式各样的海洋塑料再生产品摆满展厅。记者发现,每一款产品上都有一个专属二维码。
“基于‘小蓝之家’,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我们构建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让塑料废弃物‘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全程可视化追溯。”蓝景科技运维主管陈辉说。
记者拿起一个塑料笔记本进行扫描,页面上,塑料是谁收的、谁储存、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信息一目了然,甚至每个环节都精确地标明了坐标位置,还附有照片、视频,有效解决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溯源难、认证难的问题。
如何保证“蓝色循环”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相比传统再生塑料,经国际认证的海塑粒子升值空间大,产品更是能卖出好价。为了“反哺”前端,企业提取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溢价的20%,设立“蓝色生态共富基金”,用于支付废弃物回收人员的工资、意外保险、大病医保等,这大幅度的提升了群众收集塑料废弃物的积极性。
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荣获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该奖项是联合国环保领域的最高荣誉。
如今,浙江已有36个“小蓝之家”站点,分布在12个沿海县市区,累计吸纳沿海村镇1000余名群众参与,海岸线公里范围内的塑料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